太阴历,简称阴历。据可靠史料记载,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都是在数千年前先后制定和运用了太阴历。我国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阴历。太阴历是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比较直观,容易掌握,故为世人最先采用。 朔 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 望 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
把太阴历和太阳历二者配合起来的历法叫作阴阳合历。在我国的夏朝后期,将阴历和节气历结合起来制定了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是在夏朝制定的,因此在历史上长期称其为夏历,近代改称为农历。 一个节气历一年是365天,而阴历的一年是354天,二者一年相差11天,经过一定年限后,在阴历的年月中寒暑的日期则完全颠倒。改进的方法是...
二十四节气和阳历历法,均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确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月份中的日期是相对稳定的,变动不大。 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一览表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规律运动,因此,节气在现行的阳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每个月的6日或21日,下半年在每个月的...
四季一般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划分的:把从低气温走向高气温的季节叫作春季,把气温高的季节叫夏季;把从高气温走向低气温的季节叫作秋季,把气温低的季节叫作冬季。 现实生活中春、夏、秋、冬四季,在我国各地区开始的时间并不相同,四季的长短也...
由于中国东部沿海与太平洋相邻,西南部又与印度洋相距不远,再加上大气环流的作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以及冬夏行星风带的南北推移,形成了明显且普遍的季风现象,并对一年中的节候变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于季风现象,古人早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史记律书》中有著名的八方位风在不同月份吹来的描述: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广...
大自然的生物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发育的,例如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和凋谢,动物的冬眠、复苏、始鸣、繁殖和迁徙等现象,这些都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参照这些情况变化把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 与二十四节气同样有重要意义的还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二十四番花信风是应花期而来的风,简称花信风。由小寒...
除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外,人们还根据农历十二个月的花开花落编成《十二姊妹花》歌谣,这也是对农历十二个月候应姊妹花最恰当不过的阐释: 正月梅花凌寒开, 二月杏花满枝来。 三月桃花映绿水, 四月蔷薇满篱台。 五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花洒池台。 七月凤仙展奇葩, 八月桂花遍地开。 九月菊...
一部分历书上列有春社日。按照民间传统规定,立春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春社这天祭灶,祈祷农业丰收。 春汛是指桃花盛开时节发生的河水暴涨。春汛也称作桃汛、桃花汛、桃花水。 每年阳历2月份的倒寒天气称为倒寒,阳历3~4月份内的倒寒天气被称作倒春寒。
三伏是整个夏季气温最高的一段时间。人们常说的热在三伏,意思是全伏都很炎热,并非只是指第三个伏天天气炎热。为什么热在三伏呢?原因是每年从春分节气以后,太阳的直射点越过地球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长,黑夜逐渐缩短,直至夏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黑夜缩到最短。地面白天吸收的太阳热量不断增加,远远...
江南地区把每年春末夏初时节梅子成熟的一段时间称为黄梅季。在这段时间,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多连阴雨天气,把这段时间的雨称为黄梅雨。因雨天多,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故又将黄梅雨称霉雨,因而入梅出梅也可称为入霉出霉。这一时期气候特殊,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又称这时期为黄梅天。...
秋社:有一部分历书上列有秋社日。按照民间传统规定,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秋社这天祭灶,感谢农业丰收。 中国古代,每逢节令,人们都会举行各种活动,以应时节。 秋老虎:一般情况下,每年立了秋,天气逐渐变凉,人们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在正常年份阳历...
秋季的长时间的阴雨天气被称作秋霖,常使应该秋季成熟的农作物贪青晚熟。秋季的突然降温,会使应该秋季成熟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立刻终止,农作物不能完全成熟,称为秋封
冬九九 冬九九是指从冬至节气日这天开始算起,冬至日为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头九二九三九四九直至九九。共81天。也就是从12月21日(或22日)开始数九,直数到次年的3月11日或12日为止。九九天也称冬九天,是一个回归年中天气较冷的一段。其中处于阳历1月份的&l...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