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莲馔、求雨、戴枣花

夏至面——天渐短、三伏将到

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而这天为什么要吃面呢?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说法。

夏至吃面的原因和说法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莲馔、求雨、戴枣花

(1)象征着夏至这天的白昼时间最长

用面条的长比拟夏至的长昼时间,正如我们在过生日的时候也吃面,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夏至以后,正午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长度日渐缩短,因此,我国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2)预示着三伏天即将来临

气候上,夏至以后气温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古人通过各种途径来消暑度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丰富的节日饮食,如夏至面。早在魏晋时古人就有伏日吃“汤饼”的习俗,汤饼就是后世面条、面片汤的雏形。夏至过后就是三伏天,所以夏至面又叫作“入伏面”。

(3)夏至新麦登场要尝新

夏至吃面,有人认为,夏至时,黄河流域夏收刚刚完毕,新麦上市,于是古人夏至吃面尝新,庆祝丰收。从气候和营养学上来说,夏至前后,气候炎热,潮闷多雨,人们常常食欲不振,消瘦憔悴,素有“苦夏”之扰。在饮食上,夏季宜多食助消化类的杂粮,尤以清淡为好。以此而言,面条是最好的时令食品,热面可发汗去湿,凉面有降温祛火之效;且面条制作简单易行,食用方便,其中所加各种蔬菜等的营养成分能被人体很好地吸收。

品莲馔——夏至应季食品

古人在夏至节气这一天还有品尝莲馔的习俗。馔是佳肴的意思,莲馔就是用莲花各部分做的食物。莲的花、叶、藕、子都是制作美味佳肴的上品。早在唐朝时,人们就有在观莲节吃绿荷包饭的习俗。柳宗元《柳州峒民》诗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诗中的所说的绿荷包饭就是现今广州和福州的名食“荷包饭”。

明末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荷包饭的制作方法:“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透香,名曰荷包饭。”荷叶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因而被广泛用于制作食品,莲花、莲子自古就是制作食品的原料。宋朝人喜欢将莲花花瓣捣烂,掺入米粉和白糖蒸成莲糕食用;明清时则习惯将莲花花瓣制成荷花酒。慈禧太后还把白莲花制成的酒赏赐给亲信大臣,称为玉液琼浆。宋朝的玉井饭和元朝的莲子粥,都是以莲子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古典美食。时至今日,人们还十分喜爱食用莲子制成的美味补品。藕更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食品,如今用藕制成的花色菜肴也琳琅满目。

夏至时节,吃鸡蛋,治苦夏

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冥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夏至日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只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牛喝麦仁汤,身强力壮

夏至节气这一天,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夏至民俗习惯

品莲馔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莲馔、求雨、戴枣花

古人在夏至节气这一天还有品尝莲馔的习俗,莲馔就是用莲花的花、叶、藕、子各部分做的食物。

两面黄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莲馔、求雨、戴枣花

“两面黄”是夏至时节常吃的一种食物。面条煮熟后,用平底锅将面条两面煎黄,浇上汤汁,美味可口。

夏至面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莲馔、求雨、戴枣花

夏至前后正好新麦收获,吃面尝新成为必然。所以,“夏至吃面”的习惯,源远流长。

求雨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莲馔、求雨、戴枣花

多旱的北方则有求雨风俗,主要有京师求雨、龙灯求雨等,人们通过这些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伏日牛喝麦仁汤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莲馔、求雨、戴枣花

夏至节气这一天,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

夏至戴枣花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莲馔、求雨、戴枣花

在夏至时节,有些地方的女子有戴枣花的习俗。

夏至吃狗肉——可避邪

夏至时节,在岭南地区有吃狗肉之习俗,俗语说:“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夏至杀狗补身,使当天的狗无处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杀,要在野外。

民间关于吃狗肉这一习俗,有一种说法,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

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便形成了夏至杀狗的习俗。

求雨——祈求风调雨顺

正当南方担心夏至雨水过多时,多旱的北方则有求雨风俗,主要有京师求雨、龙灯求雨等,古时人们通过这些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但是,雨水过多以后,为了晴天到来,人们又施术止雨,如民间剪纸中的扫天婆就是止雨巫术。有些地方把本来是巫术替身的扫晴娘也奉为止雨求晴之神。过去,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还多祭祀二郎神(二郎神即李冰的次子,民间供奉他为水神)以祈求风调雨顺。天旱了,请二郎神降雨;雨多了,便会请二郎神放晴。

夏至节——先秦确立的节气

夏至节气,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夏至节”。由于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也是发生病虫害、水灾、旱灾最频繁的时期,这对于农作物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农作物受害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粮食的丰歉。在古时,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常在夏至节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禳灾避邪,以求五谷丰登。祭祀对象、祭祀仪式及供品也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多有差异。一般的祭祀对象多为祖先、土地神(或称地母)、水神等。因为祖先庇佑子孙,土地神主宰农作物的收获,水神主管降雨。早在周朝时,祭祀天地只是皇帝的特权,平民百姓无权祭祀。土地祭仪式非常隆重,一般由帝王亲自主持,所有参加土地祭的王公大臣及神职人员都必须先行斋戒。现坐落于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就是明清皇帝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土地祭也成了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汉族民间土地祭多在土地庙、田间等地进行。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是小麦收获的时节,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亦有让土地神尝新之意,一来表达对今年丰收的感谢;二来祈求来年消灾解难、再获丰收。因夏天炎热,凉面(即过水捞面)在此时节最适宜食用,所以夏至节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后来有些地区也采用馄饨、凉粉、凉皮、荔枝或狗肉等做供品。现在夏至节祭祀的习俗已基本消失,但吃面的食俗流传至今。

“两面黄”——夏至节俗食品

夏至时节所吃的一种节俗食品“两面黄”,它的做法和口味有很多种。大致的做法是:先将面条煮熟,捞出后用冷水冲凉,放入少许精盐和香油拌匀;然后将平底煎锅置火上,锅内放油抹匀,将煮好的面条摊平铺放在锅内,用大火将面条煎至呈金黄色翻身,将两面煎黄,盛于盘中。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爱好,做好汤汁。比如用锅中的余油炒虾仁、肉丝、韭黄、香菇等,并加入适量的调味料,炒匀后盛出,将其淋在煎好的面饼上即可。

夏至戴枣花——避邪

在夏至时节,有些地方还有女子头上戴枣花的习俗。俗传此日女子头上戴枣花可避邪。每当夏至时节,树梢的知了开始鸣叫,乡下枣花盛开,小星星似的米黄色枣花幽幽飘香。妇女们便一起去采集枣花,然后互相戴在头上。年长的妇女在戴枣花时,嘴里还念念有词:“脚麻脚麻,头上戴朵枣花”。

“止麦蠹”——祈求粮食不遭虫害

人们常说的“止麦蠹”是古时民间的一种农事风俗。这种风俗是因为古时科技不发达,人们为了祈求粮食不遭受虫害而想出的一种方法。类似于一种巫术。其具体做法是:在夏至日当天,采集野菊花烧成灰,将菊花灰撒在麦囤里。俗传这样可以止住麦蛾、麦蚜等害虫。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据《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是日(夏至)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