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菊——人们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很多地方在这时举行菊花会,以表示人们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北京地区的菊花会一般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等处举行。菊花会的菊花不仅品种多,而且多为珍品。有的散盆,有的数百盆四面堆积成塔,称作九花塔,红、蓝、白、黄、橙、绿、紫,色彩缤纷。品种有金边大红、紫凤双叠、映日荷花、粉牡丹、墨虎须、秋水芙蓉等几百种以上。文人墨客在此期间边赏菊,边饮酒、赋诗、作画。还有一种小规模的菊花会,主要是从前富贵人家举办的,是不用出家门的。他们在霜降前采集百盆珍品菊花,架置广厦中,前轩后轾,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摆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长幼为序,鞠躬作揖祭菊花神,然后共同饮酒赏菊。
打霜降——祈求吉祥
霜降节气,是每年秋后农业丰收的一大节气。农谚曰:“霜降到,无老少。”意思是此时田里的庄稼不论成熟与否,都可以收割了。
在清代以前,霜降日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风俗。在这一天,各地的教场演武厅例有隆重的收兵仪式。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弓箭,由标兵开路,鼓乐前导,浩浩荡荡、耀武扬威地从衙门出发,列队前往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会集庙中,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谓之“打霜降”,此时百姓观者如潮。
相传,武将在“打霜降”之后,司霜的神灵就不敢随便下霜危害本地的农作物了。农民们还常以听到枪响与否和声音的高低来预测当年的丰歉。
霜降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此时北方最低气温下降到0℃左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下霜。在我国南方,此节气后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时段。民间谚语“霜降见霜,米谷满仓”,也正反映出了劳动人民对霜降这个节气的重视。
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当地小孩以瓦片垒梵塔,在塔里放柴点燃,待到瓦片烧红后,毁塔以煨芋,叫作“打芋煲”,然后将瓦片丢至村外,称作“送芋鬼”,以辟除不祥,表现了人们求得吉祥的愿望。
摘柿子、摞桑叶——寓意事事平安
俗语说:“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全国各地凡是出产柿子的地方,都流行霜降摘柿子、吃柿子。南方地区的民俗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闽南有句俗语就是“霜降吃了柿,寒冬不流鼻涕”。这句谚语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其原因是:柿子一般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但是,尽管柿子好吃,也不能多吃,尤其注意不能空腹吃。
霜降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秋天就要结束,这个时候很多水果开始丰收,过去普通百姓家中,霜降这天都会买一些苹果和柿子来吃,寓意事事平安。而商人们则买栗子和柿子来吃,意味着利市。这些民俗包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霜降时节是民间摞桑叶的季节。中医认为,霜降后采摘霜打落地的桑叶最好,称“霜桑叶”或“冬桑叶”,老百姓也把桑叶称为“神仙叶”。
桑叶指的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树为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产,尤以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的桑区为多。桑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阴,耐旱,耐贫瘠,不耐涝,对土壤适应性强。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可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中医习惯认为经霜者质佳。据说用霜桑叶煮水泡脚可以改善手脚麻木,解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霜降节气摞桑叶也成了民俗养生的活动之一。
霜降民俗习惯
烧寒衣
烧寒衣,是人们通过烧纸祭祀,寄托对逝去的亲人们的思念
烧寒衣,是人们通过烧纸祭祀,寄托对逝去的亲人们的思念,缅怀先辈的传统活动。
吃柿子
霜降时节,柿子正熟透,在辛勤的劳作后,吃
霜降时节,柿子正熟透,在辛勤的劳作后,吃柿子能补充维生素和糖分,并且有清热生津、消炎通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