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民间的祭祖节,人们又称之为“十月朝”。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所以,祭祖节也叫“烧衣节”。
人们把送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古代的人为使先人们在阴曹地府免掉挨冷受冻之苦,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逝去之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随着时间的推移,“烧寒衣”的习俗在有些地方慢慢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装进一个纸袋里,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烧寒衣——祭奠死者
在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就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传说这位大嫂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习。蔡莫是个急性子,功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鬼点子。
在一个深夜里,惊天动地的鬼哭声从蔡家大院里传出。邻居们吓得不轻,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此人就是慧娘。
只见那慧娘摇头晃脑地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最后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也假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些东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烧给阴间的爹娘,好让他们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戏,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来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以祭奠死者。
说起过寒衣节,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三样:饺子、五色纸、香箔。洛阳俗语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这些东西油膏肥腻,不免弄得满手、满脸皆是,所以说是“油唧唧”。
寒衣节这天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午饭后,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时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人们到了坟前,便开始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画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
送寒衣时晋南地区有个风俗,人们会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