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冬:冬季进补增强体质
冬天进补,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为了适应气候季节性的变化,调整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以抵御寒冬,全国各地在立冬日纷纷进行“补冬”。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俗称“补冬”。闽南地区家家杀鸡宰鸭,并加入中药合炖,以增加香味和营养素;也有的把西洋参或高丽参切片,包在鸡鸭肫之中缝好合炖,让小孩子吃了长身体;有的用党参、川七合炖,以使骨骼健壮。总之,大家都是想方设法大力进补。在立冬时补一下,是为了适应气候季节性的变化,调整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以抵御寒冬。
养冬: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也亦之。”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浙江地区将立冬称为“养冬”,要吃各种营养品进补,这天要杀鸡或鸭给家人补身体;也有吃猪蹄进补的。在台湾基隆,称立冬为“入冬”,当地的习俗为杀鸡鸭或买羊肉,加当归、八珍等补药共炖;也有的将糯米、龙眼干、糖等蒸成米糕而食。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吃甘蔗、炒香饭:岭南特色
入冬进补是深谙养生之道的汕头人的“传统节目”。立冬日,汕头人还少不了甘蔗,潮汕谚语说:“立冬食蔗不会齿痛。”据说这一天吃了甘蔗,可以保护牙齿,也有滋补的功效。
立冬时节除了吃甘蔗之外,岭南有些地方还保持着吃“香饭”的习俗。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潮汕民众喜爱。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饭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潮汕地区俗谚说“十月十吃炣饭”,潮汕有的地区立冬还有吃“炣饭”的习俗,这种食俗在远古时期就有了。阳历11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时候,加上当时的白萝卜、小蒜、新鲜的猪肉等,一道简单美味的炣饭就做成了。据介绍,“炣”是指烹饪的方式,指用火烧,它体现了潮菜丰富的烹饪方式。
吃咸肉菜饭:江南的风俗
苏州人传统的风俗,过了立冬,该是品味咸肉菜饭的时候了。届时,苏州的家家户户都要烧上两三回咸肉菜饭尝鲜,其热衷程度仅次于五月端午裹粽子吃。咸肉菜饭用正宗霜打后的苏州大青菜及肥瘦兼有的咸肉,以及苏州白米精制而成。过去苏州人家烧咸肉菜饭非常考究,都在砖灶上烧。砖灶是用砖砌成的烧稻草的灶头。灶上有根长烟囱穿过屋面,其灶头拔风性能好,火候可根据柴薪多少进行调节,烧出的咸肉菜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色泽十分艳丽,咸肉红似火,青菜鲜碧可爱,米饭雪白味鲜香,风味独特,食之令人胃口大开,欲罢不能。
吃饺子:补补耳朵
在北方,立冬吃饺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饺子有“交子之时”的意思,除夕夜吃饺子代表新旧两年的交替,而立冬则是秋冬季节的交替,所以也有吃饺子的风俗。
扫疥:杀死身上的寄生虫
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该病传播迅速,疥疮的体征是皮肤剧烈瘙痒(晚上尤为明显),而且皮疹多发于皮肤皱褶处,特别是阴部。《诸病源候论》云:“疥者……多生于足,乃至遍体……干疥者,但痒,搔之皮起干痂。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瘸虫。以皮肤皱褶处隧道、丘疹、水疱、结节,夜间剧痒,可找到疥虫为临床特征。”疥疮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疥疮的传染性很强,在一家人或集体宿舍中往往相互传染。疥虫离开人体能存活2~3天,因此,使用病人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也可间接传染。性生活无疑是传染的一个主要途径。
上海人有在立冬时“扫疥”的习惯。明代,民间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称为“扫疥”。民初胡祖德编著《沪谚外编》上卷也曾记录说:“立冬日,以菊花、金银花、香草,煎汤沐浴,曰‘扫疥’。”华北、华中一带,冬日天冷,当时洗澡不便,疥虫、跳蚤等寄生虫便乘机在人身上繁殖起来,皮肤病也容易流行、传染,上海人在立冬这天洗药草香汤浴,正是希望一举把身上的寄生虫全部杀死洗干净,整个冬天不得疥疮。
腌菜:立冬腌菜正当时
立冬刚过,正是制作腌菜的好时节。立冬这天有的地方会祭拜地神,表示欢迎冬天的来临,更把初熟的新鲜蔬菜加以腌藏,以备冬日之需。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形容当时汴京人在十月立冬时忙着腌菜的情景说:“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立冬腌菜正当时,爱吃腌菜的你不妨学一手。
立冬时节主要民俗习惯
斋三官
“斋三官”指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些农家还按古制,在大门口竖起高高的“天杆”,白天在杆顶张挂杏黄旗,旗帜上写“天地水府”“风调雨顺”等字样,到了晚上则换上三盏“天灯”,以示祭祀天、地、水“三官”。
补冬
冬天对身体“进补”,俗称“补冬”。出嫁的女儿会给父母送去鸡、鸭之类营养品,让父母补养身体,聊表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吃饺子
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养冬
民间将立冬进补称为“养冬”,要吃各种营养品进补,这天要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给家人补身体。
吃糕:冬季的特色美味
在立冬的时候,各地的食俗不一,在陕北、山西一带盛行吃糕。在中国大江南北很多地方都吃叫作“糕”的食物,但各不相同。这里的糕用的材料叫作软谷和黍子,碾去皮后,软谷的称之为小黄米,黍子的就叫大黄米,淘洗干净,加工成黄米面,略掺水后上锅蒸熟,出锅后,乘热可以包上糖、豆馅、酸菜等放入油锅中炸,叫作炸糕;将包好的糕在放少量油的锅中煎制,叫作煎糕;也可以蒸出来后直接食用,并辅以豆面蘸着吃,叫作面惺糕。当然,也可以像吃著名的蔚县毛糕那样蘸菜汤吃。虽然名称和做法各不相同,但是都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食俗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都是到街上去买,很少有人会自己做了。山西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糕这种东西吃了特别耐饿,又便于贮藏,是农村冬季少不了的食物。一次做很多冻起来,平时吃的时候放在锅里蒸热,外出或下地干活时带上它,饿时拢把火烤着吃,既填饱了肚子又烤暖了身子。
在闽南地区,立冬日会吃用糯米做的麻糍糕,这是一种用糯米、白糖、花生粉做的甜品。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无锡则盛行吃团子。立冬时节恰逢秋粮上市,用新粮食做成的团子特别好吃。其中乡下以自己做团子为主,而城市人则买现成的。团子的馅有豆沙的、萝卜的等,尤其是用酱油做成的馅,味道特别好。
迎冬:皇族的仪式
《后汉书·祭祀志中》:“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旗服饰皆黑。”在古代,古人以冬与五方之北、五色之黑相配,故于立冬日,皇帝有出郊迎冬的仪式,并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立冬前三日掌管历法祭祀的官员会告诉皇帝立冬的日期,皇帝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当天,皇帝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皇帝要大加赏赐,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吃倭瓜:洗涤肠胃
在天津一带,立冬节气历来有吃倭瓜饺子的习俗。倭瓜即南瓜,又称倭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与夏天吃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其实倭瓜本身性味温甘,有健脾消食、荡涤肠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