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主要民俗:尾牙祭、糊窗户、赶年集

尾牙祭:祭拜土地公

在中国台湾,每年的腊月商人都会祭拜土地公神,便称之为“做牙”,有“头牙”和“尾牙”之分。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作“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的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这一天,妇女们傍晚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供品去供奉神明土地公。一般多见的是猪肉、豆腐干和水果、糕饼、米酒等。很多企业也不例外,在福建莆田,80%以上的公司企业(特别是台商企业与当地私人企业)在建厂之时,都会在自己的厂里建一所土地公庙。在做牙的这一天,公司老板自己或叫员工在自家庙中,备好牲醴、祭品,点上香烛、金纸、贡银,最后燃放爆竹,祭拜时口念“通词”,态度非常虔诚地祈求土地爷赐福,希望公司日后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那些开店的商家,由于自己的店面前一般没有土地公庙,他们就直接在店面口备好供品,焚香祭拜。商家祭拜是以地基为主(房舍所在地上的地神)。

在商界还有一句俗谚:“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说的是每到头牙或尾牙时,一些公司会摆丰盛的酒菜宴请员工们,以慰劳他们平日的辛苦。每个职员吃头牙时心情都很好,因为代表着一年新的工作又要开始,自己已经得到公司的肯定与留任。而吃尾牙,很多人则是提心吊胆、愁绪满面,担心吃了这餐饭之后,过了年老板就把自己解雇了,故而会愁容满面。

近年来,尾牙聚餐开始盛行起来,按传统习俗,全家人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是以润饼皮包豆芽菜、笋丝、豆干、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辣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成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在中国福建地区,做尾牙之后的日子——也就是农历十二月十七到二十二——往往会作为赶工结账时间,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后则就要等到第二年新年以后才收账了。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后,就有几天要忙。过了尾期,即使身为债主,硬去收账的话,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挨揍,但不能有分毫怨言。

糊窗户:糊上来年好盼头

在天津,有“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的民谣。扫房子和糊窗子都是大寒的两项重要民俗活动。过去糊窗户非常讲究,不仅要糊窗户,还要裱顶棚,糊完窗户还要再贴上各式各样的窗花,之后房间会焕然一新。在这一扫、一糊、一裱、一贴之间,天津的年味儿也就出来了。

人们认为扫房子扫掉的是去年的不顺心,糊窗户糊上的是来年的好盼头。过去的窗户都是糊上一层纸,这层纸要经一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难免会出现破损,有了破洞,人们就拿一张白纸抹上糨糊补上,一年下来窗户上会出现很多补丁,看起来不美观,所以过年前一定要换层新窗户纸。旧时房屋均采用四梁八柱的结构形式,墙壁不承重,因为砖非常贵,民间建房多将房屋前窗台的上部用木板装饰。窗户为百眼窗格,外面或油或漆,屋里则糊粉连纸,下层窗格的面积较大,无论如何,中间必然会留出一块大空白,这片空白要用朱纸来糊,因朱纸比较薄,可以透出光亮来,室内的光线也就更充足了。为了美观,就剪一些寓意美好的图案张贴在上面,这项习惯渐渐演变成了现在各式各样的窗花。

赶年集:购置年货

大寒节气往往和每年岁末的日子相重合。所以,在这样的日子中,除要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菜肴,同时还要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大寒时节主要民俗习惯

尾牙祭

民间将农历十二月十六称为“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

民间将农历十二月十六称为“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由于腊月十六是第二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做牙”,所以被称为“尾牙”。

赶年集

大寒时节人们有赶年集的风俗,为过年做准备。集市上的商

大寒时节人们有赶年集的风俗,为过年做准备。集市上的商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什么烟酒糖茶、衣帽鞋袜,吃的用的应有尽有。

办年菜

大寒时节人们开始办年菜,就是将菜肴制成半成品。

吃糯米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习俗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习俗,这项习俗虽听来简单,却蕴含着前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因为进入大寒天气分外寒冷,糯米是热量比较高的食物,有很好的御寒作用。

每到赶年集的时候,也是农村集市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平时由于农忙,老百姓赶集都是行色匆匆,买了需要的东西就急急回来,因为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田里的庄稼。进入腊月,庄稼该收的收到家里了,该种的已经种上,所以才会有赶年集的心情。

每到集市的那天,无论男女老幼都会穿戴整齐,呼朋引伴,提个布兜去集市逛逛。与其说是赶集,还不如说是去赶会。因为在集市上除了可以采购一些过年的必需品外,还可以消遣消遣,逛逛街,和熟人聊聊天。当然,赶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还是购置年货。

由于农村的集市绝大部分是露天的,摊点沿路设置。每个集市都自然形成几个固定的区域,什么菜市、鞭炮市、肉市、牛羊交易市等。经常赶集的,需要买什么东西自然就去相应的市场转转,有合适的就可以买下。路两边设摊,中间走人,所以往往热闹非凡。特别是人多的时候,摩肩接踵,车水马龙,路边商贩吆喝声不绝于耳,或者突然有人推着车子,大声喊着“哎,让一让,油一身啊,大家闪开了”,吓得路人匆忙让路。当然,也不乏以此骗人让路的情形。对此,人们总是宽容的,一笑了之。因为大家来赶集,本来就是图个乐子。

办年菜:年前的重头戏

在准备完了供品和在大寒节日食用的主食之后,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办年菜了。年菜分两种:人食和神供。人食的蔬菜,包括白菜、萝卜、菠菜、葱、香菜等。白菜扒去老叶,萝卜切成萝卜丝儿,菠菜、香菜也择去黄叶儿。神供的蔬菜,除以上这些外,沿海人家还备有染成红色的龙须菜。腊月二十九这天,除把人食和神供的菜肴制成半成品外,主要是油炸食物。山东荣成人过年或遇有喜庆事,很讲究吃“化鱼”,就是把老板鱼干或鲨鱼干用水泡软,剁成小块,加鸡蛋面粉调成糊儿,拌匀,入油锅炸熟,然后与白菜一起烩食,实际就是烧溜鱼块。既然炸鱼了,索性把想炸的东西全炸了,如炸小丸子,包括猪肉丸子、萝卜丸子、豆腐丸子等,甚至连走亲戚、压包袱用的面鱼儿、麻花扣也一起炸了。这一天,孩子们都不愿上街玩,而是围着锅台瞅。母亲们总是把那炸老了或炸得不漂亮的塞给他们。等到吃晚饭时,可能小孩儿们早已饱得吃不下饭了。

喝鸡汤、炖蹄髈、做羹食

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南京地区不少市民家庭仍然不忘传统的“一九一只鸡”的食俗。做鸡一定要用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然而更有南京特色的是腌菜头炖蹄髈,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吃法,小雪时腌的青菜此时已是鲜香可口;蹄髈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腌菜与蹄髈为伍,可谓荤素搭配,肉显其香,菜显其鲜,既有营养价值又符合科学饮食要求,且家庭制作十分方便。到了腊月,老南京还喜爱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样,如北方的羹偏于黏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黏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乎乎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

辞旧迎新——岁岁平安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