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气象和农事特点:炎热的夏天来临,准备防洪抗旱

古代,人们将夏至分为三候:

夏至有三候

夏至时节天气闷热,空气对流旺盛,暴雨增多。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过了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将会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所以,民间还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国各地都进入高温天气,此时,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到40℃左右。

夏至时节,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之后天气会越来越热,而且是闷热。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夏至过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

闷热暴雨到来,防洪防汛开始

夏至节气的到来,使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天气。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但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并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也常常会带来局部地区的灾害。

夏至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普遍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一般可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夏天也有九九——夏九九,对应冬九九

在过去,我国各地流行“夏九九”之说。“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作为头九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顺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共81天,其间要经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六个节气。《豹隐纪谈》中也有《夏至九九歌》的记载:“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这些民谚是劳动人民对自然界仔细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在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对指导农事活动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在人们的习惯中,所谓“九九”,一般还是指“数九寒天”。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