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农历节日:端午节——纪念屈原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五”与“午”相通,“五”又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午、重午、夏节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大多数年份的端午节都在芒种节气期间。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及菖蒲、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佩香囊、游百病、备牲醴等。

端午节的来历,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到此日便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唐代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悠久的历史使得端午节的礼俗活动缤纷异彩,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人民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的一种活动

据史料记载,龙舟由来已久,和吃粽子的传说一样,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古代龙舟很华丽,如描绘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舟之华美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舟,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些地区的龙舟还存有古风,非常精丽。

在龙船竞渡前,首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于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

在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神位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屈原的家乡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在湖南、湖北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屈原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乘舟送其灵魂归葬,因此也有此风俗。

人们在划龙船时,以唱歌助兴,因而龙船歌也广泛流传起来。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且有“举楫而相和之”之遗风。

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经典食品是粽子,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在屈原的故乡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以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是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没有忘记我,我也死而无憾了。”

在话别时,众人们发现屈原的身体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现在的粽子),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到了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将米饭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来抢了。”

千百年来,因为这个传说,粽子便成了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悬钟馗像——驱邪除魔

钟馗捉鬼,也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传说,开元年间,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的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此画像,以驱邪除魔。

挂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

人们在端午节时,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是有原因的。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菖蒲在天上属五瑞之首,被百姓视为百阳之气,因为生长在水中,而且形状非常像宝剑,所以被方土们称为“水剑”,当时人们认为其拥有“百阳之气”,插在门口可以避邪,后来此风俗引申为“蒲剑”,百姓用其祛除不祥,以保平安。

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民间也有在房前屋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中国台湾民间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还写有“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的句子。

端午节主要民间风俗习惯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花样繁多,口味南北各异。

赛龙舟

每逢端午节都会举行赛龙舟活动。龙舟船头装有各式木雕龙头,色彩绚丽,形态各异,开赛号令一响,船员齐力划桨,奋勇争先,只只龙舟犹如离弦之箭。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时,人们用红纸将艾草、菖蒲、榕枝绑成一束,插在门上。菖蒲被视为百阳之气,又形似宝剑,古人认为将其插在门上可以祛除不祥,保佑平安。

长命缕

长命缕是汉族端午节的吉祥物和饰物。端午当天,家长会把五彩的长命缕系在小孩的手腕或脖颈上,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免除瘟病。

戴香包

香包是古代端午节时人们必戴的装饰品。戴香包颇有讲究,意蕴丰富,比如戴荷花寓意鸟语花香,戴彩蝶寓意比翼双飞。

饮雄黄酒

一些地方在端午节时有饮雄黄酒的习俗。人们将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用雄黄酒在小孩儿额头画“王”字,以雄黄驱毒,借猛虎镇邪。

榕枝的意义是祈求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认为胡蒜可以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在这句诗中提到石榴花与黄巢,其中还有一个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一个村庄,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却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事实上,石榴也是一种药材,有祛病的功效。这个民俗也反映了百姓们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希望。

长命缕

“长命缕”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长命锁”等,汉族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农历五月初五,妇女们用红、黄、蓝、白、黑或红、黄、蓝、绿、紫五色丝线或绒线,拴在儿童手臂、手腕(男左女右)等处;或悬挂于儿童胸前、蚊帐、摇篮。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长寿。

长命缕用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有的地方为红、黄、绿、白、黑或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做成日、月、星、花、草、鸟、兽等的形状。端午之时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也叫“五彩长命缕”“续命缕”“五彩缕”“五色线”“五色丝”“宛转绳”“花花绳”“健牛绳”“长命锁”“长索”“朱索”“百索”“目索线”“辟兵缯”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长命缕的五种颜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也有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端午节日佩戴长命缕,据说可以驱毒避邪,对小孩子来说也是漂亮的小装饰品。富贵人家会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也有人将此配饰结成各种中国结戴在胸前。

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由此可见,端午戴长命缕的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戴香包——防病健身,万事如意

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制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松、高本行制成),佩戴于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避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此物件成了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戴香包也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老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两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赠送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人的评论,夸奖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饮雄黄酒——避邪

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它可以作为解毒剂、杀虫药。古代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容易滋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以祈望能够避邪,自己身体健康不生病。

传说屈原在投江以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有一位老医生拿来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可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拉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地方都有饮雄黄酒的习惯。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孩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这样做是希望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采百药——防御疾病

采百药,又叫“采百草”。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在此时期开始繁殖活跃起来,容易给人造成危害。为了防御疾病,保持健康,到了端午之时,人们便要遍寻百草,采集药材。《清嘉录》介绍了苏州“采百草”的习俗:士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癞蛤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蛤蟆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吴郡岁华纪丽》说:“今吴俗,亦于午日,采百草之可疗疾者……又收蜈蚣蛇虺,皆以备攻毒之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五月》:“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采来的草药除在端午节用于饮食、沐浴、薰烟的物品和门饰外,还有的地方将百草晒干后收藏备用。

吃茶蛋、腌蛋——逢凶化吉,免除灾祸

在许多地方,端午节吃的一种重要食品还有鸡蛋、鸭蛋,安徽太湖、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就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思是祝福孩子能够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在浙江、山东等地,在端午节这一天,家里的主妇清晨就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时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认为吃了可以明目。在曲阜、邹县一带,称鸡蛋为“龙蛋”。在河南,主妇们早上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掉。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会犯肚子疼。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