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纪念去世的亲人、朋友等,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
关于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传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这批孤魂野鬼重返阴间,鬼门关重新关闭。
传说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大藏经》记载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母亲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母亲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生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母亲,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授意目连:农历七月十五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随后目连遵照佛陀旨意,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母亲最终获得食物。
中元节重要的民俗习惯
祭祖
每到中元节,民间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人们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祭祀祖先,并以供奉祭品、烧纸烛、放河灯等仪式,普度诸多的孤魂野鬼。
中元普度
中元节,人们会请道士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中元节的祭祀内涵,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二是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两个方面均是从慈悲、仁爱的角度出发,具有健康、向上、激励人学善向善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也应该跳脱迷信色彩,客观认识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故。
七月歌台——祭祀祖先、普度众生
在传统的习俗里,中元节是个祭祀祖先、普度众生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七月中元节,民间组织举行隆重庆祝活动,无论是商业区或是居民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祭拜祈福、歌台唱歌等,处处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普度——祈求平安顺利
中元节是重要的民俗节日。民间传说人死后会变成鬼魂,悠游于天地之间。中元普度祭拜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温暖,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爱”的延伸。人们会在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间游荡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温州一带,每到七月底,家家户户都会点香球(柚子插上香)来祭拜地藏王;宁波等一些地区也会在门前插上几支清香以祭告亡灵;福建闽南一带地区,其祭拜活动就更丰富多彩了。
祭祖——保佑五谷丰登
中元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祭祖节日,人们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祭祀祖先,并以供奉祭品、烧纸烛、放河灯等仪式,普度诸多的孤魂野鬼。民间传说祖先也会在中元节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七月底之前进行就可以,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方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在江西、湖南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近年来,庆祝中元十分普遍,排场也十分讲究。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晋北一带上坟祭奠祖宗,习惯用“馍馍”,“馍馍”用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品,烧完纸后,回家时要从地里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捆扎,立放在窗前,另外供奉面人一尊。中元节后移到房顶,摆放是有讲究的,根部朝里边,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据说这样做可以保佑五谷丰登。
投标福物——中元节慈善活动
七月十五中元节,拜祭过后,就开始进行精彩的投标福物了,福物有些是中元会组织的会员及热心人士捐赠的,花样繁多,有神像、俗称“乌金”的火炭、米桶、元宝、大彩票、发糕、酒、电器用具、儿童玩具等,应有尽有。投标时多由炉主出马,声似洪钟地把出标人的价钱喊出,然后听见宴席间这里那里不停地高喊出价标福物的声音,好不热闹。而出价者也十分阔气,所以开价十分慷慨,尤其是商界成功人士。一般情况下,中元节的组委会负责人会把这笔开标的可观款项拿来作为慈善基金,或者会员的福利基金,同时,也可以为下一年举办中元节会活动做好资金准备,例如请歌台或地方戏曲助兴等。
放河灯——美好祝愿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的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民间七月十五祭奠去世的人,最隆重的纪念活动要数放河灯了。人们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制作成各色彩灯,中间点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商行等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度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连,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便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则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则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美好的祝愿。
放河灯活动,要数晋西北的河曲放河灯最为壮观了。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百姓扶老携幼齐聚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场面十分热闹。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河灯看它能漂多远。老人们嘴里念念有词,不断地祈祷。如今的放河灯民俗,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的活动项目了。
放焰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放焰口,是一种佛教仪式,是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之法事。该法会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焰口原是佛教用语,形容饿鬼渴望饮食,口吐火焰。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我国民间从梁代开始,中元节举办设斋、供僧、布田、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人们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人们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偈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人们把这种仪式称作“放焰口”。到了晚上掌灯的时候,人们还要在自家门口烧香祭拜,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抢孤——可获得神鬼庇护
抢孤是一种庙会活动,即民间在中元普度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传说由于七月普度鬼魂群集,为了防止这些鬼魂流连忘返,因此有人创造了“抢孤”活动。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迅速逃跑。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就蜂拥而上抢夺供品。近年来中国台湾宜兰县城再度举办此活动,仍沿袭旧制,在近四层楼高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盏食物和纯金牌。参加的队伍以每五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声令下,选手便向柱子上攀爬。由于有了严格的游戏规则和安全保障措施,所以没有杂乱无章的场面,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项民俗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