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水仙尊王——航海者祈祷平安
水仙尊王,简称水仙王,是中国海神之一,以贸易商人、船员、渔夫最为信奉。台湾地区四面环海,在台湾民间信仰中,与水有关的神祇,计有水仙尊王、水官大帝及水德星君等。水德星君属于自然崇拜的神祇,水官大帝是民间俗称“三官大帝”“三界公”之一的大禹,而水仙尊王就是海神,《海上纪略》说“水仙者,洋中之神”。原来是水神或海神,因迷信驱使而编出神话,把水神或海神人格化了,因此水仙尊王是由自然神演变为人格神。
各地供奉的水仙尊王各有不同,以善于治水的夏禹为主。一般以伍子胥、屈原等人,或其他英雄才子、忠臣烈士与大禹合并供奉,称为“诸水仙王”。大禹是古时帝王,因治水有功而受后人爱戴。伍子胥是春秋楚人,忠诚报国却遭人陷害,最后自刎浮尸于江中。屈原是战国人,正欲施展抱负却因奸臣谗言,被贬长沙,有志难伸,忧民忧国而投汨罗江自尽。才华洋溢的王勃,27岁溺死于南海。李白因捞水中之月而溺死。上述四人的死,与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都是忠臣和有才能的人,所以把这四人奉为水神,配祀在水仙正庙中。
划水仙,是早期船员一种向水仙王祈祷的方式,传说早先往来台湾与大陆的船只在海上遇到暴风雨,如果“划水仙”就可脱离险境。所谓“划水仙”,就是求救于水仙王。《台湾县志·外编》记载说:作“划水仙”之法时,船上的所有人,都要披头散发站在船舷两边,拿着筷子做划水的动作,口中还要发出类似征鼓的声音,就跟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比赛一样,这个时候,就算是船的桅杆被暴风雨打折,船也能乘风破浪,迅速靠岸。据传,这种“划水仙”的做法每次都能应验,得到水仙王的救助,顺利靠岸。
昔日台湾地区,航海技术落后,时有海难发生,但是靠海生活的人数众多,所以船员、郊商、进出口商都信奉水仙王,并在主要港口建立庙宇奉祀,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水仙王诞辰,都举行盛大祭典。这段时间大多处在小雪节气期间,所以小雪也就成为祭祀水仙王的重要时段。如台南府西定坊港口的水仙王庙建于施琅统一台湾之时,是台湾最早的水仙王庙。当时,清政府开辟鹿耳门为正口,设立文武官员,凡是往来大陆、台湾之间的船只,都在那里挂验。实际上那是台湾唯一的通商口岸,航海业相当发达,为适应航海者祈祷平安的需要,在此处建立水仙王庙。乾隆年间,鹿港、八里坌陆续开放,中南部逐渐发达起来,水仙王庙也在那里相继建立起来。台湾地区水仙王庙比较著名的有新竹的水仙王宫、嘉义新港的水仙宫和森明宫、台南永康的禹帝宫、基隆市的水仙庙等。台北、屏东、澎湖等地也有水仙王庙。现在,经常会举行水仙尊王大盛会,很多地方的龙舟都要赶来参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盛会也越来越隆重。
建醮:祈求风调雨顺
建醮是我国台湾地区民间规模最大的一项宗教活动,而且也是最普遍的一项宗教活动,它具有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意义。在台湾地区各式各样的庙会庆典中,“建醮”应该是场面最为盛大者,这项流传久远的祭祀仪式,由于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甚巨,故大部分的庙宇及庄头皆于非常时机或固定年份才予以筹办,因此深受民间百姓的重视与期待,成为具有特色的信仰文化。
“醮”原为祭神之意,中国古祭本有“醮”名,汉代道教盛行以后,为道家所袭用,专指“僧道设坛祭神”。自南北朝至明末,历代朝廷多建醮仪,尤盛行于元明两代。后来人把僧人、道士搭坛献祭都统称为醮。
作醮是台湾民间信仰中十分重要而且也是规模最大的一种宗教活动,尤其是每年入冬之后,四处都可以见到各种规模不一、意义和名称也不同的醮典活动,而在今天台湾地区,凡某个社里的人为消灾祈福或祈求平安所举行的大规模酬神还愿的祭典仪式,即称为“作醮”或“建醮”,其中每年的阳历11月小雪期间,作醮的活动尤其多。醮的种类极多,祭祈仪式也十分复杂,是最能完整展现民间信仰风貌的一项宗教活动,往往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人来参加,热闹非凡,多彩多姿。各地“建醮”都有其理由与目的,但最常见的理由就是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合境平安,并酬神谢恩,可谓人、神、鬼的“乡亲会”,场面庄严、热闹。
昔日台湾建醮名目及种类繁杂,但其中许多至今早已绝迹,目前较常见的仅剩祈安醮、庆成醮、王醮、水醮、火醮等。而祈安醮与庆成醮有时会互相结合,形成所谓“庆成祈安醮典”。王醮亦称“瘟醮”,主要是为了送瘟逐疫。而火醮、水醮则经常并于祈安醮、庆成醮或王醮中,醮仪规模较小,相对不受民众关注。据说醮期最长的有长达四十九天的四十九朝醮。作醮的重头戏是普度,普度的同时家家户户也会宴请亲朋好友,所以作醮期间看热闹的人特别多,成了民间一个重要的宗教盛事。
腌菜: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腌菜,是一种利用高浓度盐液、乳酸菌发酵来保藏蔬菜,并通过腌制,增进蔬菜风味的发酵食品,泡菜、榨菜都属腌菜系列。老南京逢小雪前后必腌菜,称之为腌元宝菜。南京各家各户都会在这时节买上一百来斤的青菜,专供腌制用,晾晒、吹软、洗净腌制。虽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大体的方法是不变的。冬季蔬菜供应紧张时,腌菜就能派上大用场。腌菜一般要吃到来年春天,蚕豆上市时用新鲜蚕豆烧腌菜也是一绝。吃不完的腌菜还可以在天好时拿出晒干,制成干菜,以便保存。夏天炎热时节人们出汗多、口味淡,用干菜烧五花肉也是很鲜美的食物。干菜还可以邮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品尝,让他们不要忘掉家乡乡情。腌菜就像客家人煲汤一样,讲究文火细煎慢熬,体现的是一种真功夫。一坛腌菜从制作到成熟需要许多时日,没有半月以上的时间是腌制不出来的。腌制的时间越久,腌菜越是晶莹剔透,越是浓郁纯正。
由于其加工方法与设备简单易行,所用原料可就地取材,故在不同地区形成了许多独具风格的名特产品,例如腌制雪里蕻,有人家整棵腌,有的切碎后腌制。雪里蕻啥菜都能配,深受家庭主妇们喜爱,所以各家也都会腌制些。
古代制腌菜是有原因的,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科技发达、交通发达,很多蔬菜可以跨越季节和地区障碍,成为桌上的菜肴。夏天,蔬菜太多,吃不完,烂在了田地里。而冬天菜却不够吃。现在冬季蔬菜供应很丰富,而腌菜很费工,加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腌菜的家庭少了许多,就是腌也是腌得很少,只为尝个鲜。腌菜确实是一种开胃的大众食品,它给人们最终的实惠是增进身体健康,这是人人都希望的。吃起来能增进食欲,吃了觉得舒服,意味着肠胃愿意受纳,纳而化之,使食物顺利进入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轨道。
风鸡:镇风煞、保平安
风鸡是我国福建省金门县烈屿乡特有的厌胜物(避邪物),也是烈屿乡(小金门)特有的民间信仰,如同风狮爷与其他辟邪物一样,具有镇风煞、驱邪避灾、护宅、保平安的意义。
这里的风鸡指的是风干的鸡。利用冬季朔气腌制肉、鱼、鸡,并悬于室外檐下,不让日光照射,只让自然风吹,故叫作“风”,值得一提的要数风鸡。选用当年肥鸡,公母皆可,宰杀前断食12~24小时,喂以清水。这样出血干净,肉质比较新鲜。喉部放血后,沥尽余血,不去毛,在翅膀下或肛门处开一道5~6厘米长的口子,拉出全部内脏,并剜去肛门,待鸡余温散尽。取鸡体重5%~8%的细盐,下锅炒热后加15克左右的花椒粉、五香粉或十三香粉拌匀,用手抹入腹腔、口腔、眼睛和放血的口子处。擦好盐后,将鸡仰放桌上,两腿以自然姿势压向腹部,将鸡头拉到翅下开口处,鸡嘴要塞进去,再将尾羽向下兜压在腹部,两翅交叉包住后,用细麻绳纵横扎好,鸡背向下,悬挂于室外檐下阴凉、干燥通风处。悬挂一个半月后花椒香盐入骨,即成风鸡。其腊香馥郁,鸡肉鲜嫩,最宜佐酒。南北方风鸡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风鸡性温,它的功效是通乳生乳,壮阳壮腰,补肾虚,止泄,提高免疫力,健脾,养阴补虚。
在两湖地区有吃泥风鸡的习惯。泥风鸡是湖南省的著名特产,已有悠久历史。这种鸡的做法是用黄泥将鸡体连毛糊住风干。风鸡在初冬之时腌制,俗语有“交小雪,腌风鸡”之说。风鸡在春节前后食用,过了正月十五天气转暖,风鸡易变质,最迟不能迟于正月底。食用时将风鸡干拔去毛,洗净,放在大盘子里,加入花椒、桂皮、茴香、葱姜、糖、料酒,上笼旺火蒸40分钟左右取出,晾凉后,剖开斩成数块装盘即可。泥风鸡可存放半年左右。食用时,轻轻打碎泥壳,则泥毛尽去,用温水洗净鸡身,改刀后,蒸、炒、炖,其肉质鲜嫩,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是佐酒、下饭的佳肴,既别具风味,又有滋补吉祥的意味,让人余香满口,不忍放手。
小雪民俗习惯
祭水仙尊王
小雪时节接近年底,拜祭水仙尊王,为来年祈福,求平安,盼望出海亲人能顺利归来。
腌菜
将暂时吃不完的菜品洗净腌制起来,既爽口,又能延长蔬菜的保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