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寒露农历节日:重阳节——佩茱萸,饮菊花酒

农历九月九俗称重阳节,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由于《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称作重阳,也叫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由于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因此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又称“踏秋”,与农历三月三“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佩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自魏晋起,人们逐渐重视过重阳节,重阳节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的来源一

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到了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这个时期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风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根本基础。诗词《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较为翔实地叙述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重阳节的来源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时候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中记载“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参考,同时也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火神的休眠意味着寒冬的即将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祭的是家居的火神,由此推断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中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可靠的依据。

随着人们生存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

重阳节的传说

传说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一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当地的老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桓景的父亲和母亲,桓景也因瘟疫差点儿丧了命。在乡亲们的细心照料下,他幸运地存活下来。病愈之后,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发誓一定要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了东西南北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地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功。

有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农历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武艺已学成,应该回家乡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飞回家乡。

桓景一眨眼便飞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桓景按照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并且每人喝了一小口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午时三刻,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骑着仙鹤追下山去,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仙鹤看到桓景战胜了瘟魔,便辞别桓景飞了回去。从此以后,民间农历九月初九登高避瘟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去。

插茱萸:避难消灾

古代还风行在农历九月九插茱萸的习俗,因此九月九重阳节又叫作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生祛病。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因此茱萸还被人们称作“辟邪翁”。

重阳节主要民俗习惯

插茱萸

寒露农历节日:重阳节——佩茱萸,饮菊花酒

民间认为在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佩戴在贴身衣服上,还有插在头上的。佩戴茱萸者大多是妇女、儿童,有些地方,甚至男子也佩戴茱萸。

饮菊花酒

寒露农历节日:重阳节——佩茱萸,饮菊花酒

菊花酒具有明目、补肝气、安肠胃、利血、轻身、治头昏、降血压、减肥之功效。陶渊明有诗云:“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便是称赞菊花酒的祛病延年功效。据说重阳节饮菊花酒还能辟邪祛灾。

登高望远

寒露农历节日:重阳节——佩茱萸,饮菊花酒

重阳节秋高气爽,天气多晴朗无云,空气中的燥热也早已消退,比较适合早起登高望远。

赏菊花

寒露农历节日:重阳节——佩茱萸,饮菊花酒

赏菊,一直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习俗。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不以娇艳姿色取媚,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晋代诗人陶渊明尤爱菊花。至唐宋时,重阳赏菊成为风俗。菊花有各种色泽与花型,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体悟,重阳时节,邀约上亲人朋友,共同欣赏,既放松了心情,又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交流。

晋朝周处《风土记》中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由于登高望远时有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习俗,因此登高会又称作“茱萸会”或“茱萸节”。

到了唐朝,按照唐代民俗,可以将茱萸作为重阳的节日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如孟浩然的《九日得新字》一诗中所写的,就有“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的叙述;同时,古人认为重阳插戴茱萸,还能避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载了重阳登高、插茱萸两种风俗习惯。张说的《湘州九日城北亭子》一诗也提到:“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

插茱萸、佩茱萸的意义普遍解释是辟恶气、御初寒。《风土记》中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以此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唐朝郭震的《秋歌》卷二也描写:“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饮菊花酒——辟邪祛灾

重阳节饮菊花酒,菊花酒就是用菊花作为原料酿制而成的美酒。《西京杂记》中记载:每年菊花盛开的时候,采集菊花的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由于饮用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因此汉代达官显贵们常饮菊花佳酿。为此,沈佺期的《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一诗中写道:“魏文颁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酿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盛行。民俗有在菊花盛开时,将之茎叶并采,和谷物一起酿酒,藏至第二年重阳饮用。菊花酒清凉甘美,是强身益寿佳品。

登高望远

每年到了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一个普遍习俗就是老百姓在这一天里外出登高望远。登高望远的来源有以下两种说法:

来源一

古代人们崇拜山神,以为山神能够使人免除灾害。因此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登高望远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重阳节登高望远避不祥、求长寿的习俗活动。

来源二

重阳时节,五谷丰登,农忙秋收已经结束,农事相对比较轻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活动,人们把它叫作“小秋收”。登高望远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就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了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赏菊:各种菊花荟萃

九九重阳节里,各种各样的菊花盛开,观赏菊花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传说赏菊习俗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后,以隐居、赋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于是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古代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起来,希望自己和陶渊明的风格更加接近。随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日益盛行。

《梦粱录》中记载,宋代每年重阳节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还给菊花、茱萸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称菊花为“延寿客”,称茱萸为“辟邪翁”,“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依照每年的惯例,皇宫中的达官显贵都要在重阳节观赏菊花;即使普通的士庶平民也要购买一两株菊花玩赏自娱。当时市场上出售的名优品种菊花达到七八十种之多。这些菊花,不但花朵硕大而艳丽,而且香味馨郁耐久。如有白黄色蕊,状如莲花的是“万龄菊”;粉红色的是“桃花菊”;白而檀心的是“木香菊”;纯白且大的是“喜客菊”,诸如此类,花色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九月九重阳节就仿佛是一次各色、各类、各种菊花荟萃的盛大花会。《乾淳岁时记》中记载,每年九月八宫中就开始做重九,届时在庆瑞殿分列菊花万株,名花珍品,五彩缤纷,灿烂炫目。并且还要点燃菊灯,其盛况绝不亚于元宵庆典。同时举办赏花赏灯之宴,席间丝竹悠扬,乐鼓并作,大庆重阳节。

吃重阳糕:步步高升、祛病健身

九月九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是重阳糕,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古人坚信“百事皆高”的说法,又由于“高”和“糕”谐音,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宋代时期对重阳糕的制作十分讲究。《梦粱录》中记载:“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还有一种,“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乾淳岁时记》中记载,“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日‘’”春兰秋菊。由此可见,重阳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重阳食品,不但制作考究精美,而且命名奇特。民间传说在重阳节吃了重阳糕,不仅可以步步高升,而且还可以祛病健身。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