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词鉴赏】
这首诗首先描绘了一幅秋天的边塞图景,路断行人,戍鼓雁声,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的景象。
“露从今夜白”,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写景同时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明明是普天共享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却强调故乡月最明,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诗人在望月怀乡之中道出“忆”,而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诗人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字字忆弟,句句含情。
遭逢离乱,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道出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遭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思之情。亲人颠沛流离,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仍频,生死茫茫当更难意料。
全诗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体现出无限深情。
蝶恋花
北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诗词鉴赏】
这首词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在词人眼中,菊花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是其哭泣的泪珠,这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巧妙构思,表现了词人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情。
以燕之“双飞”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词人目送互相追逐的燕子相伴而去之时,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孤苦!“明月不谙”引明月做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怪“明月不谙离恨苦”,以生发怨气。月已圆而人未能团圆,词人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问,乃情理之中。
下片写登上高楼望远。西风刚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了眺望之远,也表现凝眸之久,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拓展词境。“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只能寄书达意了。但“山长水阔知何处”,不知寄书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做结,表现了无尽怅惘之情。
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是王国维治学的三境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