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春分主要民俗:吃春菜、竖蛋、放风筝、吃太阳糕

春分吃春菜——家宅安宁,身强力壮

春分时节,正是吃春菜的最好时期。春菜,顾名思义,是春天的蔬菜。昔日岭南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开平苍城镇的谢姓人家,有个习俗,叫作“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多是嫩绿的,约有巴掌那么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清润可口,能清热降火、生津润燥,是有特色的简易靓汤,且男女老少皆宜。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春分吃春菜寓意家宅安宁、身强力壮。

“春牛图”——寓意丰收的希望

春牛图是我国古时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物收成等资料的图鉴。春分到时,便出现挨家挨户送春牛图的现象,春牛图是将二开红纸或黄纸上印上全年农历节气以及农夫耕田的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都会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到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辞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春牛图在人们心目中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它是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绘画内容。

春分“竖蛋”——庆贺春天的来临

我国春分“竖蛋”的风俗起源于4000年前,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春分竖蛋,不仅在我国流行,现在每年春分,世界其他地区也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做竖蛋游戏,这一中国习俗已经演变为“世界游戏”。

春分之日明清皇帝在日坛“祭日”

祭日仪式原为中国古代的祭奠仪式,表达人们对太阳的崇敬之情。周代时期,春分之日就有祭日仪式了。《礼记》中记载:“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祭日风俗代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两代皇帝春分日祭祀太阳就在日坛。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名朝日坛。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年岁由官员代祭。

祭日活动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的隆重,但仪式规模也颇大。明代皇帝祭日时,有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献、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颇为隆重。

古人栽“戒火草”——防备火患

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南北朝时,江南人们在春分这天在屋顶上栽种戒火草,认为如此就整年不必担心有火灾发生了。从古代民俗角度看,此类说法不仅反映出古时候人们已经具有防备火患的意识并且非常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平安生活的美好期望。

戒火草,即景天,《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有慎火、戒火、辟火等异名,相传是火灾的克星。《荆楚岁时记》记载,春分那天,“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明代《群芳谱》中记载,景天“南北皆有,人家多种于中庭,或盆栽置屋上,以防火”。像这样的风俗也常见于地方志,例如安徽《歙县志》中记载:“谨火,即慎火,一名景天……有盆养屋上以避火者。”

传说仙人掌也有“辟火”作用。清乾隆年间《泉州府志》说:“戒火,一名仙人掌,形如人掌,人家以罐植之屋上,云可御火灾。”古人纳入“火灾克星”的还有树木,如江苏泰州民俗,认为黄杨辟火。赣东北地区民俗,开水塘、种樟树以防火灾。还有些地方在门前插柳条来防范火患。

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

佛教传说观音菩萨的诞辰日是农历二月十九,因此,信徒们称这一天为“观音诞辰”,并且在此日要以各种形式庆祝或祈祷菩萨保佑,放生是观音诞辰日的重要活动之一。以前上海的老城隍庙和新城隍庙内都有放生池,在庙宇附近的花鸟市场有商贩销售大量的乌龟、活鱼,专门供应放生使用。

春分酿美酒——祈求庄稼丰收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春分日酿酒的习俗。例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等地。浙江《于潜县志》记载,当地“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在山西陵川,这天不仅要酿酒,还要用酒醴祭祀先农。春分之日各地纷纷酿酒,据说不仅仅是当日酿酒日后会更加香醇,而且春分之日酿酒会使当年庄稼收成好。

粘雀子嘴:避免雀子破坏庄稼

春分之日,民间多数人家要歇一天,不干农活。家家户户吃汤圆,除了家里人吃的汤圆外,还要做二三十个不用包心的汤圆并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传说田间地头放了粘雀子嘴,雀子老远看见了就会吓得飞跑了。

春分时节小孩、大人比赛放风筝

春分时节也是人们放风筝的最好日子。特别是春分当天,小孩、大人齐上阵,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和人间的欢乐。

春祭: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

春祭其实就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向往。

客家历代春分祭祖活动中有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给新生下的男婴取名。凡是本族当年生下的男婴俗称“新丁”,其父母必须于春分祭祖这一日,带上族中规定数量的新丁“喜应米果”或糍粑以及红蛋、饼干、糖果,早早来到祖祠内拜请族长为孩子取名。给新丁取名必须由族长严格按族规统一字辈。为了避免重名,族长把全族男丁的名字按辈分编订成册。每临春分祭祖这日,族长来到祖祠,端坐厅间,逐一为新丁查阅辈分取名。同时,将新丁名字登记入册,并在新丁名字上盖上印子。全部新丁取名完毕,族长就把饼干、糖果集中交付族中辈分最大、年纪最老的长者,让其站在祖祠大厅内高高的桌子上,撒发给全体参加春祭活动的人。新丁取名程序、场面既严肃,又轻松,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吃太阳糕:感恩太阳的光和热

历朝历代祭祀太阳神的活动可以说就没有停止过。过去春分有祭祀太阳神的活动,直至今天,祭祀太阳神的活动仍然可见,因为太阳把它的光和热恩赐于人类及万物,所以人们对想象中的太阳神极为虔诚。民间祭祀的仪式虽远不及皇家那样隆重,但也非常严肃,一丝不苟。早年北京人祭祀太阳神所用的主要供品是“太阳糕”。这是一种用大米面和绵白糖蒸成的圆形小饼儿,上面印着一只朱红的金鸡(传说中的鸡神)在引颈长啼,仿佛呼唤天下之鸡齐鸣,为人间报晓。《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制作的太阳糕上为什么要站个小鸡呢?据说太阳从汤谷升起,有一扶桑树,一只玉鸡站立于上,每逢太阳冉冉升起时,它就打鸣报晓,随之民间的公鸡也报晓。也有人说那不是小鸡,是凤凰。《诸神的起源》中记载,凤是指风神,凰是太阳,结合起来,凤凰即太阳的象征。锦上添花,太阳糕上再站立着一只凤凰好像更好些。

春分时节主要民俗习惯

吃春菜

春分主要民俗:吃春菜、竖蛋、放风筝、吃太阳糕

春分时节,一些地方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通常指一种野苋菜,鲜嫩翠绿,清热降火。

送春牛图

春分主要民俗:吃春菜、竖蛋、放风筝、吃太阳糕

春牛图是我国古时的一种农用图鉴。图上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的图样。民间春分时节送春牛图寓意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春祭

春分主要民俗:吃春菜、竖蛋、放风筝、吃太阳糕

春分之日,很多家族会在祖祠摆开祭祖仪式:杀鸡、做糍杷、做米果、请鼓手、备祭品、烧火做饭等,准备祭祖宴。早饭用过,祭祖活动开始,主祭人就会随着司仪声声吆喝,带领众族人朝着祖牌频频叩首祭拜。

竖蛋

春分主要民俗:吃春菜、竖蛋、放风筝、吃太阳糕

为了庆祝春天来临的一种游戏,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吃太阳糕

春分主要民俗:吃春菜、竖蛋、放风筝、吃太阳糕

太阳糕又叫作“小鸡糕”。传说清宫门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袁记斋”小店,“袁记斋”年糕上都打着小鸡红戳,叫“小鸡糕”。一日慈禧太后想吃,送年糕进宫那天,恰逢二月初一“太阳节”。“太阳节”是祭祀太阳神的日子,慈禧看见年糕上朱红的小鸡非常高兴,便说:“鸡神引颈长鸣,太阳东升,真是吉祥!”遂将年糕命名为“太阳糕”。

放风筝

春分主要民俗:吃春菜、竖蛋、放风筝、吃太阳糕

五颜六色的风筝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等,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两三尺。放风筝的场地上一般都有卖风筝的,也可以自己现买材料现场制作。手里攒的,地上拉的,空中飞的,到处都是风筝,你追我赶比赛放风筝。时而笑,时而哭,时而有风筝飞起,时而有风筝坠落。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